進入2020年,“新基建”成為當下政策和市場熱詞。國家從頂層設計上,大力推動5G、新能源、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技術應用,打造數字化基礎設施,支撐社會、經濟的新型發展。
“新基建”風口下,地災防治智能化備受關注。2014年以來,我國地質災害防治項目每年有1-3萬個。2018年,我國地質災害防治市場規模達到307億元,預計到2025年其市場規模將達到493億元。日前財政部下發通知,預撥第一批41億元資金專門用于2020年度自然災害防治體系建設。
創新驅動,思凱先行!在廣西梧州試運行的基合地災監測系統,首創地災隱患點高精度、低成本、實時化自動監測模式,更是成為各個權威媒體爭相報道的焦點。



隨著各行業的信息化、智能化、安全發展的程度不斷提高,對穩定、可靠的監測技術的需求也在提高。物聯網時代的到來,我們必須重新思考如何應對當前的變化,如何將傳統的人工巡檢轉向自動化監測,提早發現危險并及時避險。
基合地災監測系統融合了衛星導航定位系統(GNSS)監測技術、高精度定位虛擬基準數據網格技術和多頻點廣播信號切換等一系列新技術,支持全省聯合監測布網;同時,運用實時濾波算法解算出毫米級位置信息。該系統無需在監測點附近額外建設基準站,可極大降低建設、運維成本;由于采用邊緣計算技術和LPWAN通信技術,能夠直接獲取并向系統上傳監測點精確位置坐標,大幅減少移動通信網絡流量需求,還可以降低用戶后續使用成本。

基合地災監測系統原理圖
據統計,廣西登記在冊的地質災害隱患點有10474處,地質災害易發區5634個,涉及人口約143萬人,威脅財產安全約120億元。傳統的地災監測技術在廣西具有一定局限性。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站建設成本較高,邊遠地區造價更高。但若不單獨建站,使用省級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站網提供的定位增強服務,其同時容納的高精度定位請求并發數量有限,難以滿足地災監測點數量巨大的需求。
基合地災監測系統以調頻廣播播發北斗差分信號,成本低,信號不堵塞。同時,用物聯網通信技術取代4G等傳統無線傳輸,直接獲取并上傳精準位置坐標,可大幅減少移動通信網絡流量需求,并可實現遠程監控、遠程數據下載與共享;無需在監測點周邊新建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站,且后續通信費用極低。該系統將納入廣西地災防治三年行動計劃,以期實現廣西全域內地災隱患點的實時自動化監測。
新基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大潮面前,擁抱變革。思凱微電子將充分發揮自身跨界創新的技術優勢,提供高精度、自主可控、經濟實惠的地災監測解決方案,為地災防治智能化注入能量與活力!